2015年5月26日,阿拉善站博士研究生刘力、郭小燕、成爱芳、硕士研究生马小红参加了2015年度夏季博士、硕士论文答辩会,并为他们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公开答辩,本次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文军研究员、陈发虎教授、张仁陟教授、何元庆研究员、陈拓研究员组成,文军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研究生刘力以题为“疏勒河移民开发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博士论文进行答辩。论文在问卷调查调研和统计年鉴的数据基础上,利用遥感等技术手段,评价了疏勒河移民开发工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移民群体生计改善情况,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关于疏勒河未来开发建设的思路刍议。为西北内陆河流域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咨询和建议,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研究生郭小燕以“基于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疏勒河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答辩。该论文基于疏勒河流域的大气降水、融水、河水、泉水和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及水化学数据,结合GNIP数据、前人文献数据和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端元混合模型,深入研究了疏勒河流域降水、河水和地下水水文过程。揭示出夏季个别事件西南季风能够到达疏勒河流域,并形成降水;尽管西南季风到达的次数少,但对当地水资源的贡献不可忽视。另外,研究发现疏勒河干流河水夏季主要受降水和泉水补给,融水补给比例较少。该研究还将端元混合模型方法成果的运用到疏勒河流域地下水的研究中,量化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可为其他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生成爱芳对"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上游主要水文要素的影响"进行答辩。基于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参与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等数据,利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统计降尺度模型和水文模型等分析了当前和未来平均和极端气候影响下的水文响应,以便为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规划、风险评估及可持续利用,祁连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生马小红以“荒漠河岸胡杨林生态系统能量和CO2通量观测研究”为硕士论文进行答辩。该论文以荒漠河岸胡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黑河下游额济纳七道桥胡杨林保护区为研究区,以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获取胡杨林生态系统能量和CO2通量数据为方法,结合同步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为期2年的观测,探讨了干旱区胡杨林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特征、能量通量特征、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四名同学在整个答辩过程中,论文宣读条理清晰,研究结果正确合理,针对答辩小组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回答准确而又深入。答辩委员会对四名毕业生的论文质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工作非常饱满,研究内容创新点突出,论文质量已经达到毕业水平,经过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同意通过答辩,建议授予刘力、郭小燕、成爱芳博士学位,马小红硕士学位。
|